欢迎来到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学术与科普
科普出版 科研动态 科普活动 博物馆视频 线上展览 返回首页
科普活动 / ACTIVITIES
今年夏天 成都不见“丁丁猫”(《天府早报》2011年8月6日)
作者: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19-09-11


“丁丁猫,红爪爪,飞去飞来叫家婆……”

以前成群结队的“丁丁猫”,今年夏天突然看不到了。

“丁丁猫,红爪爪,飞去飞来叫家婆……”儿时的我们曾常常念起这首四川童谣。“丁丁猫”,也就是蜻蜓,那个时候它们在城市低空成群“起舞”,树林、池塘、院坝等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可今年夏天,成都似乎难觅它们的踪影。丁丁猫都到哪里去了?什么地方还能看见这些丁丁猫?不少成都市民心中充满疑问。


调查>>>

小区、公园、河边难觅蜻蜓踪影

“我今年还没有见过一只丁丁猫!”家住成都外双楠盛丰路的徐先生很纳闷。他说,以前到了夏天,尤其是傍晚,会有许多丁丁猫在空中飞来飞去,现在简直看不到了。与徐先生有同感的人不在少数。市民陈小姐说,她今年突然发现,身边很少见到蜻蜓了,“以往下雨前,会有很多蜻蜓低空飞,现在的确看不到了。”

连日来,天府早报记者选择早、中、晚分别前往了成都市区几个公园,及府南河绿地、锦江畔寻找蜻蜓,但结果仍让人失望。

在人民公园,即便是在浓茂的树林间,想看到蜻蜓也几乎不太可能,倒是鸟儿随处可见。在锦江边散步的老人们也回忆:“其实以前锦江边蜻蜓多得很,有些调皮的娃娃还拿着竹条到处撵蜻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精灵般的小动物离我们远去?


释疑>>>

因为洁净水源少了影响蜻蜓产卵

府南河绿地管理处绿化科副科长王柏群认为,蜻蜓少了,与其赖以生存的水质污染有一定关系。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也表示,蜻蜓少了,说明城市水体环境变差了。

蜻蜓繁殖离不开水。蜻蜓产卵,再由卵变成水虿(蜻蜓幼虫的古称),水虿在水中要生活1至2年或2至5年,并经过10至15次脱皮才能变成蜻蜓,然后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因此,具有洁净浅水地带的河滩、溪流、池塘等,是蜻蜓的家园。

但是,由于城市化及人类活动的破坏,农村的池塘大多被污染了,城市中的河滩浅水地带也在迅速消失。城市洁净水源少了,蜻蜓产卵的环境受到影响,在城市里见到蜻蜓自然也成了难事。


推荐>>>

青城山有中国最大蜻蜓

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介绍,蜻蜓分为蜻蜓和豆娘两大类群,豆娘就是蟌,其中的黑色蟌是青城山以及成都郊区常见美丽种类。“青城山的巨圆臀大蜓是中国最大蜻蜓!”赵力拿出自己前两天在青城山天师洞一带的溪流边拍下的一组蜻蜓图片,只见这种蜻蜓全身黄黑相间,整个头部绿油油。赵力说,在成都西部山区仍有很多稀有蜻蜓,如到青城山,也能在溪流边看到很多成群的蜻蜓。


关于蜻蜓>>>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


蜻蜓·夏天>>>

夏秋两季,或是下雨前后,在水塘旁,常常看到有几只蜻蜓在 “点”水。那不是在玩耍,而是在产卵。


蜻蜓·成都>>>

赵力介绍,成都地区蜻蜓发现有121种,成都最常见的包括“狭腹灰蜻”、“红蜻”、“黄蜻”,成都西部山区则常见“灰蓝腹鳃蟌”和“黄纹长腹蟌”这两种。


天府早报记者李庆摄影方炜(青城山最新拍摄蜻蜓图由赵力提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