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学术与科普
科普出版 科研动态 科普活动 博物馆视频 线上展览 返回首页
科普活动 / ACTIVITIES
不小心被蠓虫“伏击”,该怎么办?(《成都商报》20220311)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3-13

天气回暖,最近去公园游玩的人越来越多,然而令人困扰的蚊虫却让人担心……

成都市民乔先生表示,每年四、五月份,去公园玩路过灌木丛,都会被不到芝麻粒大小的蠓虫“伏击”。回家后,他在网上查询后发现,跟他有同样遭遇的人还不少。被蠓虫咬后,不光痒还会长水泡,之后还会留下黑疤,几个月才会完全消失。

蠓虫,图源深圳卫健委

被咬发痒后会变成一元硬币大小水泡

“比被一般蚊子咬了更痒,更难受的是还会变成水泡。”市民乔先生表示,每年四、五月份去公园玩,比如人民公园、百花潭公园等,都遇到过蠓虫。蠓虫很小,一毫米长短,不到芝麻粒大小,很多时候都是一群一群的,经常在灌木丛花丛附近出现。来自北方的乔先生之前还很好奇,天气那么热,还有人穿长袖长裤逛公园,后来才知道那样穿就是为了防蠓虫等蚊虫。

被咬后的体会乔先生更是印象深刻。“刚开始是小红点,几天时间会变成一元硬币大小的水泡,特别痒。”乔先生回忆说,水泡消了还会留下黑斑,虽然没有水泡那么大,但还是很显眼。而黑斑完全消退则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刚开始,他并不知道是蠓虫,回家在网上看到其他人有类似遭遇才逐渐了解。乔先生问了身边的本地人,对方表示,小时候没什么印象,好像是近些年才有的。

“多个论坛、博客等网站中大家都在讨论,但也只是‘自娱自乐’。”为此针对这个问题,他建议通过官方渠道征询广大市民意见。如果确有必要,建议成都全市开展灭蠓工程,可以做一个3至5年的中短期规划,分步开展,规模推进,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户外游玩环境。赵力表示,由于没有照片,无法准确判断具体为哪种。但根据描述,大致可推断乔先生所说的是双翅目蠓科的昆虫,通俗地说,比起蚊子,更像苍蝇。

咬人不打“麻醉剂”,涂唾液最便捷有效

“对于人而言,蠓虫和蚊子最大的区别应该是被叮咬后的感觉。”赵力介绍说,蚊子咬人时,会一边咬一边在伤口注射类似麻醉剂的化学物质,所以人不会有明显的痛感。相比之下,蠓虫咬人更“直接”,会直接用它的口器划破人的皮肤,所以被蠓虫叮咬会有明显的痛感,因为蠓虫咬人不打“麻醉剂”。虽然咬人的方式更直接,但由于体型较小,其携带的毒素量也有限。

小是小,但蠓虫有一个大家庭。赵力介绍说,蠓为双翅目,蠓科,口器为刺吸式,种类繁多,全世界已知4000种左右,中国报道近320种,成虫体小,约1~4毫米,呈黑色或褐色,常孽生水塘、沼泽、树洞、石穴的积水及荫蔽的潮湿土壤。蠓科种类繁多,食性广泛,在不同的种类有一定的倾向性,有的种类嗜吸人血,有的种类嗜吸禽类或畜类血。绝大多数种类的吸血活动是在白天、黎明或黄昏进行。像公园水池边的灌木丛花丛都是很适宜的区域。

对于乔先生提出的全市灭蠓,赵力表示并不可行。“目前消灭蚊虫的杀虫剂都是广谱性的,并没有专门针对蠓虫。”赵力解释说,这就意味着,想要消灭蠓虫,很可能就会同时影响很多其它昆虫和小动物,打破生态平衡,引发更多的问题,所以大范围杀灭蠓虫不科学也不可行。

“驱蚊的花露水等对蠓虫也是有用的。”赵力建议大家游玩时尽量避开灌木丛等蠓虫多发的区域,穿长袖长裤也是有效的办法。如果被咬到,可以涂抹唾液或是小苏打水。清水冲洗效果并不明显,唾液中的蛋白酶可以分解蠓虫叮咬产生的毒素,是最便捷有效的处理方式。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

原标题:《发痒起水泡!不小心被蠓虫“伏击”,该怎么办?》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