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区发现的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四川桃花水母
9月6日晚上8点左右,在成都锦江区大观堰公园湖水旁徘徊了一圈的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的赵力馆长终于在附近小区居民的帮助下,成功捕捞到了四只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四川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有五角硬币大小,如飘落在水中的瓣瓣桃花,无头无尾,晶莹透亮,柔软如绸,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悠然自得,就像空中缓缓升降的降落伞,在水池中显得异常优美。
发现四川桃花水母的成都大观堰公园
市民协助一起捕捞四川桃花水母
据附近居民反映,昨天下午,正在玩耍的小朋友无意中在公园湖水中发现了这种小巧精美的水母,非常稀奇,同时也引起了周围居民的注意。“海水中的水母很多人都见过,淡水中这么小的水母还是第一次见!”小区居民王大爷对记者说。
被捕捞上来的四川桃花水母暂时存放在矿泉水瓶中
为了弄清楚这种罕见水母的品种,大家通过各种渠道,终于联系上了动物昆虫专家、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的赵力馆长。赵力馆长从市民提供的视频中初步判断是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但是究竟是中华桃花水母还是更为珍稀的四川桃花水母,赵馆长不能确定,于是今天傍晚便动身前往大观堰公园寻找水母踪迹。
四川桃花水母晶莹透亮,柔软如绸,身体周边长满了触角
在经过一番仔细研究之后,赵馆长告诉记者,可以基本确定就是濒危动物——四川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的外形像一把撑开的伞,或一个倒扣的碗,称为伞体,伞边缘有许多细线状的触手,这是它的捕食器官。口朝向伞下方,位于一条管子的末端,具4片唇。食物由此吞入,消化不了的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所以桃花水母嘴和肛门是一个。伞缘有一水平缘膜,此为水螅水母的共同特征。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降落伞鱼”,生长于温带淡水中,其形状如桃花,并多在桃花季节出现,故得名。其通体透明,像透明小伞在水中悠然漂浮,它们无头无尾呈圆形,晶莹透亮,柔软如绸,身体周边长满了触角,中间长着五个呈桃花形分布的触角状物体。它们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悠然自得。是一种濒临绝迹、古老而珍稀的腔肠动物。
根据近现代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桃花水母对周围环境和水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水质必须洁净,而且酸碱程度必须呈弱酸性,水温要适宜不能太低和太高。桃花水母常出现在温暖的水域中,温度至少为25℃,但水温不能高于32℃。最适合的生存ph值是6.5弱酸性水体 。桃花水母对日光有正向反应,喜弱光,有一定的趋光性,早、晚分布在水的上层或表层,中午光照强、水温高时则多分布于水的中下层,故在晴朗无风的早晨和傍晚时有可能见到。所以,在这种近乎于严苛的条件下,人们很难发现桃花水母的身影。从古至今,桃花水母给人的印象都是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赵馆长向记者介绍,前几年成都市区也有发现桃花水母的踪迹,但经过鉴定都是中华桃花水母,水母周围的一圈触手比这次发现的四川桃花水母要长一些,在整个长江流域都有分布。而这次发现的四川桃花水母则顾名思义,只有四川才有分布,且主要分布在都江堰、青城山附近,1984年才被分类命名,在成都市区也是首次被发现。“桃花水母的寿命大约在两年左右,一生中包括水螅体和水母体两种形态,而水母体的寿命却只有将近30来天。其它大部分时间它是以水螅体的形状存在的 ,而不是我们能见到的这种伞状的水母体 。而其余的状态都是以水螅体存活,桃花水母的水螅体附着在水底的淤泥、植物及石块缝隙中。所以从这种生物学规律上来看,就很好解释了为何桃花水母会突然出现和消失了。桃花水母的水母体死亡了,但是水螅体其实一直在该片水域的最下层生存。”赵馆长进一步解释到。
至于成都市区为何发现这种濒危种类的水母,赵馆长在现场发现,有指示牌说明,大观堰公园湖水的水源来自都江堰灌溉水系的一部分。初步分析应该是,在对该地区进行生态治理的时候,引入都江堰的清洁水源进入公园,四川桃花水母也便进入公园湖水之中。随着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工作持续有效推进,这种濒危水母得以存活繁殖,最终能够在市区被市民发现。
赵馆长表示,捕捞上来的四只四川桃花水母将带回博物馆进行进一步研究鉴定,并尝试人工养殖一段时间。同时也呼吁广大市民,不要随意到公园湖水中捕捞野生动物,美好生态环境还需要大家一起爱护。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于谭阳 图片视频 赵力 视频剪辑 于谭阳 编辑 田莉 校对 蔺虹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