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到大興安嶺,南到海南島,西到藏北,東到台灣,趙力走遍了中國盛產昆蟲的地區。他是第一個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斑喙鳳蝶的中國人;他發現和命名了世界上最長的昆蟲,全身長達64公分的中國巨竹節蟲;他還捕獲了世界上最大的蚊子個體,翅展達到11公分。
他六歲第一次做昆蟲標本,高一辦了第一場個人的動物標本展,現年四十六歲的趙力正在忙著為他的七十萬件昆蟲標本找一個新家——興建一座全世界展出面積最大的昆蟲博物館。
他的藏品包括成人一手臂長度的竹節蟲、翅展達十一公分的巨型蚊子、世界多國的精美「國蝶」、中國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蝴蝶種類、從手指甲到鵝蛋大小的各色甲蟲……而目前由於經費和場地的限制,只有百分之三的藏品公開展出。
「我希望通過博物館告訴大家,昆蟲並不可怕。」趙力說。
對微觀世界的痴迷
趙力是一名來自四川的昆蟲學家,是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全球鱗翅目(蝴蝶與蛾類)調查計畫中國區首席專家。
儘管頭銜很多、著作等身,但是一說到昆蟲,趙力就好像變成了一個精力旺盛的孩子,有著說不完的故事,每一個詞都透著好奇和想像力。
「竹節蟲舒展身體掛在枝梢,一動不動地睡覺,只要你不碰著它,再近距離的觀察也不會影響它保持那優雅的姿勢;毛毛蟲自顧自地大嚼著鮮嫩的葉片,吃飽了就爬到附近的枝條上休息,只偶爾蠕動一下,調整調整位置;各種步甲(步行蟲)忙忙碌碌地在草葉間奔走,尋找蝸牛或其他軟體動物充飢;保護色良好的螳螂沿著樹幹,看似漫不經心地溜達,時不時停下來,歪著腦袋觀察一下周圍……」他在《圖文中國昆蟲記》裡這樣寫道。
北到大興安嶺,南到海南島,西到藏北,東到台灣,趙力走遍了中國盛產昆蟲的地區。他是第一個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斑喙鳳蝶的中國人;他發現和命名了世界上最長的昆蟲,全身長達六十四公分的中國巨竹節蟲;他還捕獲了世界上最大的蚊子個體,翅展達到十一公分。
除了體力和耐心,觀察昆蟲也需要技巧。比如說,竹竿上插一塊鮮肉,在野外能吸引到肉食性的蜂。用錫箔紙在空中晃動,反光會吸引藍色的南美閃蝶。在地下埋一個玻璃杯,杯口和地面平行,裡面再放上腐爛的水果和白酒,就能吸引到甲蟲。
趙力最常用的一種誘蟲方式就是燈光。對夜間活動的昆蟲來說,月光就是他們的指南針。月光指向更高的地方,意味著適合求偶的開闊空間,或者意味著樹梢上鮮嫩的葉片。在燈光前布置一面白布,只需靜靜等待,成千上萬的蟲子就會很快把你層層圍住。
四年前在廣西的一次燈誘讓他有了意外發現。凌晨一點,正準備收拾設備離開的時候,趙力看到路邊一個長長的黑影搖搖晃晃地向燈光挪動。它像一段樹枝,似乎被風颳著在路面漂移。湊近他才發現,這是一隻彷彿來自外星的巨大昆蟲:身體和腳分別有一尺長。他輕輕雙手捧起這個龐然大物,彷彿托起了一個聖物。這個蟲子後來被證實是一個新物種,趙力把它命名為「中國巨竹節蟲」。
蟲子不但是研究對象,也是寵物。趙力只養那些罕見的物種,目前他養的幾十種昆蟲包括中國巨竹節蟲和中國最大的甲蟲陽長臂金龜。
觀察蟲子如何吃東西,求偶繁衍,破蛹化蝶,對趙力來說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中國巨竹節蟲的卵只有綠豆那麼大,但是幼蟲一孵化出來全長就有六公分,就像阿拉丁神燈裡放出來的一樣。」他說。
益蟲害蟲難以畫分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像他一樣喜愛昆蟲,如何與昆蟲相處令很多人感到困擾。
我們對昆蟲的厭惡心理源遠流長。早在三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在墓葬裡特意寫下咒語,召喚神靈驅除蟑螂。「昆蟲引發人類恐懼的因素在於他們能夠入侵、躲避、繁殖、傷害、散布各地和挑戰我們。即使是像與家中蟑螂、白蟻那樣的短暫遭遇,也會讓我們想起這些特徵。」昆蟲學家傑弗里.洛克伍德(Jeffrey Lockwood)在《揮之不去:為什麼人類害怕,憎恨和喜愛昆蟲》(The Infested Mind:Why Humans Fear,Loathe,and Love Insects)一書中如是總結。
趙力在微博上會收到許多網友的私信和留言,最多的問題就是求證照片上的昆蟲是否有毒。「路邊飛來的,家裡看到的,人們總是對昆蟲充滿敵意和攻擊性。」趙力說。
這種過度的敵意有時反而讓我們受到不必要的傷害。比如,人們見到馬蜂(黃蜂)第一反應往往是驅趕,或者一巴掌拍死,結果引來了蜂群圍攻。「一旦馬蜂被打死,牠仍然會在空氣中釋放出傳遞信息的激素,讓同類馳援。一個過敏體質的人,如果被五十隻馬蜂叮了就足以致命。但實際上,如果你一開始站著不動,馬蜂圍著你轉幾圈就會飛走了,它只不過好奇心很重。」
有人害怕蝴蝶和蛾子,以為它們翅膀表面的鱗片有毒。趙力解釋說,其實那些鱗片和頭髮的成分一樣,人接觸了以後並不會有不良反應。
趙力不贊同「益蟲」和「害蟲」的簡單畫分,「某個環境裡的害蟲,在不同的環境又成了益蟲。」有人的傷口感染嚴重,各種抗生素失靈,這個時候蛆可以用來清除腐肉,促進傷口的癒合。果蠅在家庭和餐廳裡受到驅趕,但同時又是研究遺傳和演化的重要媒介——二○一七年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獲獎科研都用到了果蠅。
而蟑螂在醫藥和機器人方面給予人們啟發:中國的一些醫院用含有蟑螂成分的藥物治療燒傷;一位美國教授依據對蟑螂的研究發明了移動迅速的六腳機器人。
曾在台灣出版專書
昆蟲熱方興未艾
昆蟲是地球生態的基石。約九十萬種已知昆蟲占據了地球物種的百分之八十。美國雜誌《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稱,百分之六十的鳥類靠昆蟲為生,百分之八十的野生植物依靠昆蟲授粉。哈佛大學的著名生物學家艾德華.威爾森斷言,「如果人類消失,世界只不過會退回到一萬年前豐饒的平衡狀態。如果昆蟲消失,地球生態就會土崩瓦解。」
著作曾榮獲金鼎獎
二十多年前,當趙力厚達二千多頁的著作《中國鱗翅目——蝴蝶》在台灣出版時,這是世界上記錄中國蝴蝶種類最全的專著,曾獲台灣圖書最高獎項金鼎獎。由於當時大陸對於昆蟲的關注剛剛起步,這套印刷精美而成本不菲的專業性書籍反而未能在大陸出版。
現在的情況大不相同了。最近每年都有十多家出版社主動和趙力聯繫,希望能出版昆蟲的科普和專業書籍。
中國大陸民眾對於昆蟲的興趣正不斷升溫。上海、北京、重慶、成都等地出現了商業性的昆蟲科普展,門票賣到人民幣上百元一張。許多旅行社都推出了主打昆蟲科普的旅遊線路,收費往往是普通線路的數倍,印尼、日本、馬來西亞等國正在成為新興的昆蟲旅遊目的地。在一家主打圖書的電商網站上,關於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昆蟲記》一書就有九千多個搜索結果。
「無論從世界範圍還是國內看,昆蟲科普的熱度都有上升的趨勢。隨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大型動物已經為我們所熟知,以前沒有被我們了解的昆蟲,自然就會進入人們的視野。這是人類天生的好奇心決定的。為了匹配迅速上升的大眾昆蟲科普需求,以及龐大的受眾基數,我覺得我們有理由建設高水平、大規模的昆蟲博物館。」趙力說。
希望得到政府支持
根據概念性的設計,將來安放七十萬件昆蟲標本的博物館僅展廳面積就有一萬八千平方公尺。趙力想把博物館分成四個板塊,分別展示標本、昆蟲藝術品、化石和活體昆蟲。
在標本展區,觀眾能看到各種「世界之最」的昆蟲和來自六大洲的名貴蝴蝶和觀賞昆蟲館。
在藝術品區,觀眾能夠看到非洲土著的蝶翅畫。化石展廳將包括恐龍時代的各種昆蟲化石。而趙力飼養的那些珍稀昆蟲「寵物」也將對遊客亮相。
趙力希望能得到政府支持、在成都市區建一個這樣的展館,並免費向公眾開放。華希昆蟲博物館從二○一一年建成開放至今,每年接待數十萬觀眾,經費主要來自科研項目和政府補貼。由於設備設施超負荷運行,大多數已經老舊,維護經費捉襟見肘。提供大量解說圖文內容的多媒體設備損壞,電影放映廳也無法常年開放。由於建築漏水,一些展出昆蟲標本也出現損毀。受到場地和保存環境的制約,絕大部分精美標本只能靜靜地躺在庫房的標本櫃裡。
「也許你過去只為直插雲霄的山峰所折服,只為澎湃遠去的大江所震撼……但當你注意到這些曾經被你忽略了的,身邊無處不在的精靈後,壯麗的微觀世界,或許同樣能展示一幕幕讓你興嘆的奇觀。」趙力在一篇文章裡寫道。
希望能早日看到他七十萬件藏品組成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