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TV新闻建外14号 2025年10月13日 19:25 北京
不少北京市民近日反映,身边发现隐翅虫,有人因徒手揉搓隐翅虫,出现红斑、脓包等皮炎症状。“医院隐翅虫皮炎患者接诊量翻倍”“以为自己被烫伤3天后才知是隐翅虫”等话题也在网上引发关注。今天,建外观察记者采访了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来看看赵馆长怎么说:
图源 | 杭州日报
建外观察
视频|专家科普隐翅虫
什么是隐翅虫?
赵力介绍到:隐翅虫,又名 “影子虫”,是鞘翅目隐翅虫科甲虫的统称,属于物种数量庞大的昆虫家族,全球已发现种类超 6 万种。其共同生物学特征表现为:身体细长,体长通常在几毫米至一厘米之间;体色多为黑色、黑黄相间或黑红相间,外形近似无翅蚂蚁;最显著特征是鞘翅极短,仅能覆盖腹部一小部分,大部分腹部暴露在外,“隐翅虫” 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值得注意的是,其实际具备后翅,平时隐藏于短小鞘翅之下,飞行时可展开。
从生态作用来看,大多数隐翅虫属于益虫,以农林害虫及腐败有机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该类昆虫具有趋光性,夜晚易被灯光吸引,从而接近人类活动区域。
民间将部分隐翅虫称为 “飞行的硫酸”,这一表述虽略带夸张,实则特指隐翅虫中具有毒性的类群,主要为毒隐翅虫属物种,并非所有隐翅虫均有此特性。这类有毒隐翅虫体内含有强酸性毒液,pH 值平均值约 1-2,主要成分为隐翅虫素,其酸性强度与浓硫酸、浓盐酸基本相当,对人体皮肤具有高度腐蚀性,接触后易引发皮肤损伤。
图源 | 央视新闻
隐翅虫是如何侵蚀皮肤的?
赵力提到隐翅虫的毒液与蜜蜂、蝎子通过叮咬释放毒液的方式不同,其毒液并不通过主动蛰刺伤害人体,而是储存于自身血液淋巴中。当隐翅虫在人体皮肤表面爬行时,并不会造成任何危害;危险仅发生在人类无意识拍打或碾压隐翅虫的场景 —— 此时虫体破裂,含强酸性隐翅虫毒素的体液会大量释放并附着于皮肤,进而引发损伤,这种防御方式本质上是隐翅虫的 “同归于尽” 式自保。
这类强酸性毒液会诱发严重的皮肤炎症,医学上称之为 “隐翅虫皮炎”。其典型症状表现为:皮肤出现斑状或条状红肿,常呈现类似手指涂抹后的痕迹(因拍打时毒液扩散所致);伴随密集水泡或脓疮,外观易与皮肤感染混淆;同时伴有剧烈灼痛与瘙痒感,患者会产生皮肤被化学试剂灼伤般的痛感。即便炎症痊愈,皮肤也可能遗留深色印记,需数月甚至更久才能消退,这主要由色素沉着或浅表疤痕导致。
针对隐翅虫的正确应对方式需遵循以下原则:
避免拍打:当隐翅虫爬至体表时,切勿下意识拍打,建议通过抖落或吹气的方式将其驱离,防止虫体破裂释放毒液。
紧急处理:若不慎将隐翅虫拍死在皮肤上,需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尽可能稀释并冲去毒液;冲洗时可配合肥皂、苏打水等碱性溶液中和酸性毒液。此外,接触过毒液的手部禁止触碰眼睛及其他敏感黏膜部位,避免二次伤害。
及时就医: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灼痛等症状,需立即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通常会开具抗感染、抗过敏外用药膏,症状严重时可能辅以口服药物治疗,以降低炎症危害与后遗症风险。
图源 | 人民日报
为何今年北方隐翅虫增多?
近期北方多地出现隐翅虫数量增多的现象,主要与潮湿天气、生态环境改善、隐翅虫自身趋光性及当前气候条件有关。当前降温幅度有限,尚未脱离隐翅虫偏好的高温环境,其活跃度仍相对较高;加之经过整个夏季繁殖,隐翅虫种群数量本就处于较高水平,叠加趋光性特点,使得民众直观感受到其数量增多。
同时,社交媒体对隐翅虫相关话题的曝光量较大,各地关于发现隐翅虫的分享增多,进一步强化了“隐翅虫数量激增”的感知,实际今年隐翅虫数量未必较往年显著增加。隐翅虫作为遍布全国的物种,近年在河南、山东、北京、河北等地区较为常见,每年夏秋季节直至10月,只要温度未明显下降,它们都可能保持活跃。
此外,隐翅虫偏好潮湿环境,在绿地覆盖率较高的区域易滋生;夜间受灯光吸引,若门窗防护不当,便容易进入人类活动空间,给民众生活带来困扰。
如何低成本防护?
赵力表示,从北京的气候条件来看,隐翅虫大范围滋生的可能性极低。随着气温降低,其活跃度会显著下降并逐渐从人类生活场景中消失,且秋冬季节气候趋于干燥,不适宜隐翅虫生存,它们会进入隐匿状态或自然死亡。
当前民众感知隐翅虫数量较多,主要因夏季北京雨水充沛、湿度较高、温度适宜,为其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无需过度担忧,随着气温下降与季节向秋冬转换,其数量将快速减少,做好防护即可。
防护方面,环境上需安装并检查纱窗,夜间拉窗帘、关非必要灯光以减少光源吸引,定期清理房屋周边杂草、落叶及垃圾桶以减少栖息环境,还可在纱窗、窗台及仓库缝隙喷洒含氟虫胺、除虫菊酯的杀虫剂;个人防护上,在公园、草地等户外区域活动时尽量穿长袖衣裤,睡前检查床铺防止隐翅虫被带入;若隐翅虫落在皮肤上,切勿拍打或揉搓,需通过吹气、抖落或用纸巾、小刷子轻轻拨开驱离,若不慎拍死则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随后及时就医。
记者 | 许可
编辑 | 小晨 王爱林(实习)
值班主编 | 贾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