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学术与科普
科普出版 科研动态 科普活动 博物馆视频 线上展览 返回首页
科普活动 / ACTIVITIES
儿童遭墨胸胡蜂蜇伤身亡,遇到胡蜂该如何自救儿童遭墨胸胡蜂蜇伤身亡,遇到胡蜂该如何自救?(北京新闻广播20250908)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10-26

近日,云南牟定县发生一起胡蜂袭击致人死亡的悲剧:一名7岁男孩和一名2岁女孩遭蜂群攻击,分别被蜇刺300多次和700多次,最终不幸身亡。

 

经鉴定,肇事蜂种为毒性强烈的墨胸胡蜂。事发后,一名养蜂村民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目前已取保候审。该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胡蜂养殖监管及户外安全防控的广泛关注。

 

那么,胡蜂与蜜蜂的区别在哪?为什么被胡蜂蛰咬能在短时间造成人员死亡?我们又该如何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对此,建外观察记者曼宁对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进行了专访。


视频|专家解读如何避免胡蜂蛰咬致人死亡事件再度发生。

 

 

胡蜂和蜜蜂有什么区别?

 

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表示,导致这场悲剧的胡蜂属于膜翅目胡蜂科,与同属膜翅目的蜜蜂是近亲,但两者在习性、外形和毒性上均有区别。

 

日常生活中普遍说的黄蜂或马蜂,一般就是指胡蜂。胡蜂的身体颜色通常比蜜蜂更显黄黑色或棕红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警戒色,当然也有全身黑色或深褐色的种类。其体型较蜜蜂更为修长纤细,腰部明显较细,故常被称为细腰蜂

 

胡蜂体表较为光滑,少绒毛,不像蜜蜂那样毛茸茸;它具有发达的咀嚼式口器,能够啃咬木材纤维用以筑巢;休息时翅膀会纵向折叠收于身体两侧,而非像蜜蜂那样平展于背部。胡蜂的蜇针光滑无倒钩,因此可多次蜇人而不像蜜蜂那样蜇人后死亡。

 

在毒性方面,胡蜂毒液是一种混合毒素,内含生物胺类物质可引起疼痛、瘙痒和红肿;肌肽类成分会加剧疼痛并降低血压;此外还有磷脂酶和透明质酸酶等溶血性与肌肉毒素,能破坏细胞膜,导致组织坏死和溶血,并协助其他毒素在体内扩散;毒液中还含有抗原蛋白,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

 

为什么胡蜂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人员伤亡?

 

赵力指出,胡蜂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造成人员死亡,主要源于其凶猛的性格和强烈的护巢本能。

 

一旦察觉到巢穴受威胁,胡蜂会释放信息素召唤同伴发起集体攻击,这也解释了为何招惹一只胡蜂往往会招致整群追击。其攻击速度快、毒液量大,与蜜蜂蜇人通常不致命形成鲜明对比——若遭到50只以上胡蜂蜇刺,便极易发生死亡。死亡的首要原因是过敏性休克,胡蜂毒液中的抗原蛋白可诱发严重过敏反应,导致喉头水肿、气管痉挛窒息,或血管急速扩张、血压骤降而休克,这一过程可能仅在数分钟到十几分钟内发生,抢救窗口极短。

 

即便对毒液不过敏,若遭数十至上百只胡蜂同时蜇刺,大量毒素注入也会引起中毒反应,包括横纹肌溶解、急性肝损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可能在数小时至一两天内致命。此外,胡蜂毒素还会损害心脏和神经系统,引发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和神经功能紊乱,进一步加速死亡。

 

 

图源|央视网

 

如何避免被胡蜂蛰伤? 

 

赵力建议,大家在面对胡蜂时,首先应保持冷静,切忌拍打或挥动双臂,这些动作可能被其视为攻击信号,从而招致更猛烈的袭击。正确的做法是立即抱头蹲下或趴下,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蜂类通常倾向于攻击移动目标和呼出二氧化碳的对象。

 

同时,应利用衣物遮盖头、颈等裸露部位,缓慢地沿顺风方向撤离,逆风奔跑反而容易使自身气味飘向蜂巢,引来更多蜂只注意。需特别注意的是,不要试图跳入水中躲避,蜂群往往会在水面上长时间盘旋等待,而人的憋气时间很难长于其等待时间。

 

被蜇后应尽快就医,即便当下感觉良好,也可能迅速发生过敏或中毒反应。一般来说,若被蜇次数超过10次,尤其遭胡蜂攻击时,必须立即就医,因其毒性较强、危险极高。

 

在户外活动时,务必留意周围环境,如发现蜂巢,无论是在树上、树下或其他位置,都应保持至少10米以上的距离。若听到蜂群飞行声或发现蜂频繁出入某处,很可能附近有巢穴,需格外谨慎。

 

此外,赵力还提到,可以建立蜂巢发现上报机制,例如通过专用APP,让公众可拍摄蜂巢照片、上传位置信息,实现蜂巢分布共享,帮助户外活动者避开危险区域。

 

赵力表示,尤其需加强对胡蜂人工养殖的监管。目前许多蜇人事件源于人工养殖的胡蜂,因其常被饲养于人居附近,却缺乏警示与隔离措施。建议严格限制甚至禁止胡蜂养殖,如确需养殖,须在规定范围内进行,上报养殖点位,设置醒目警示标志,避免他人误近。国家应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对养殖行为进行规范,以减少蜂害悲剧的重复发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