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鼓励学生通过养蚕了解“动物的一生”。于是,近日在全国各地的三年级小学生中掀起一场规模空前的“养蚕热”:孩子们认真观察、记录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家长们则忙着“扫荡”小区里的桑树,甚至有网友调侃:“武汉桑叶都被薅秃了。”
看似简单的养蚕任务,为何让家庭集体“出动”?在这场持续数周的生命陪伴中,孩子和家长们又能学到些什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节目邀请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高级生物工程师赵力,为我们揭开“养蚕作业”背后的深意。
桑树都“薅秃了”!一场关于“口粮”的硬仗
根据媒体调查,超过3/4的家庭为找不到桑叶而苦恼。尤其到了“五龄蚕”阶段,蚕宝宝食量激增,稍有延误就会出现“饿瘦”、蜕皮失败、无法结茧等问题。赵力指出,蚕对叶子的要求十分讲究:小蚕要吃嫩叶,大蚕则需成熟叶,且必须无农药、无污染。如果桑叶短缺,短期可以使用与桑树同科的柘树叶、构树叶等替代,或临时用莴苣叶、蒲公英叶应急,但最终仍应该以桑叶为主。
现实中,网购桑叶、社区互助,甚至“就近认领”小区桑树,已经成为许多家长的应对策略。这场关于蚕宝宝口粮的“战役”,就此打响。
蚕的一生:长达60天的科学实践
一个蚕宝宝,蚕卵孵化到化蛹、羽化为蛾,大约需40至60天。这个过程中,它会经历5次蜕皮,这期间,蚕对温度(20-28℃之间,小蚕需要温度略高,大蚕可以低一点)、湿度(60%-75%之间)、光照都有明确要求。
对此,赵力指出:“家庭养蚕不是摆设,是个精细活。”饲养环境需保持通风、恒温、无毒,避免剧烈温差和干扰,还要防蚂蚁啃食蚕宝宝、防病菌侵蚀蚕、防用手不当触摸等引起蚕感染病菌……这些细节既考验家长的耐心,也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不只是喂养,更是生命教育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诗句曾让许多人动容,但赵力指出,蚕吐丝后并未“死亡”,而是进入了蛹期——这也意味着,蚕进入了生命的新阶段。“科学告诉我们,生命不是结束,而是转化。”赵力表示:“孩子在观察蚕的一生时,也在体验一次完整的生命旅程——从出生、成长,到转变、死亡。”有的孩子会因蚕蛹羽化为蛾子而惊喜,也有孩子会在看着心爱的蚕宝宝慢慢停止活动后落泪。这种情绪的起伏,正是他们对“生与死”“变化与延续”最初的认知触碰。
有心的家长还会拍摄整个孵化过程,做成“生命日记”,让孩子亲历一场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之旅。
孩子在成长,养蚕产业也在不断进化
家庭在为孩子养蚕“打辅助”的同时,我国的蚕业技术也在悄然革新。
赵馆长透露,如今已经有企业实现“365天不间断养蚕”,通过温湿度智能调控、人工饲料替代、立体化多层养殖,实现了规模化、工业化生产。“我们甚至借助基因编辑和肠道微生物优化等手段,育种出能吃豆粕、玉米粉等人工饲料的广食性蚕种。”赵力说,在现代技术加持下,科研人员正在努力突破蚕只吃桑叶的“宿命”,让中国的养蚕,在世界上再次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