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新闻报道
中文资讯 外语新闻 返回首页
中文资讯 / CHINESE NEWS
亚洲最大昆虫博物馆馆长的喜与忧(《四川日报》2011年6月20日))
作者: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19-09-23


在青城山新游客中心的圆形停车场旁,一块简易路牌指示出通往“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的小径。


毫不起眼的大门背后,隐藏着一座亚洲最大的昆虫博物馆——馆藏标本近40万件,珍品1000余件,其中有60多件是国内唯一的藏品,日常展出数量也在2万件以上。这也是全省唯一一座自然类民办公益博物馆——大部分标本都来自馆长赵力一家三代人20余年的珍藏。“免费开放这些藏品,是希望能有更多人,尤其是孩子,加入到昆虫研究中来,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爱好。”站在琳琅满目的昆虫标本墙前,赵力眼中饱含希冀。不过他也坦言,“开放半个月,喜忧参半。”


喜:开放半月吸引6万观众


虽然“养在深闺”,华希昆虫博物馆仍然观者如潮。


自6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半个月接待6万余名观众,开馆首日就有13000多人进场参观,远超出博物馆管理方的预期,“原来计划的场馆容量是4000人。”为了保证参观质量和游客安全,博物馆不得不采取分批、限时的办法控制人流量。


大多数游客都抱着好奇而来——尽管四川被国际专家视为世界研究昆虫最有价值的地区之一,但以昆虫为主题的自然类公益博物馆在四川设立还是第一次。华希昆虫博物馆的展示规模让游客们不虚此行: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展厅中,2万件展品涵盖了世界上90%以上的昆虫种类,其中有90%都是四川本土、尤其青城山一带的特色珍稀昆虫资源。


为了让昆虫展示更加直观,博物馆也是煞费苦心:用特殊技术定制的30倍等比例精确放大、细节纤毫毕现、与真实昆虫一模一样的超仿真昆虫模型“爬”在展台上;参考电影《阿凡达》场景制作的生命巨树矗立在展厅中;多媒体电脑系统中收藏总量近百万字的昆虫资料和5000多种昆虫照片;昆虫群雕、互动投影、昆虫电影放映厅等则更容易唤起孩子们的兴趣。


事实上,华希的收藏规模远不止于此。目前,该馆藏有来自6大洲40多个国家的世界名贵蝴蝶和观赏昆虫标本上千种、共数十万件,其中宝石金龟子、金斑喙凤蝶、光明女神闪蝶、美洲长牙大天牛等标本都被视为昆虫标本中的珍品,蝴蝶标本种类收藏更是三倍于欧洲全部的蝴蝶种类。“现有面积还比较小,连蝴蝶都没有展示完。”赵力表示,将根据观众兴趣、热点不定期地更换展品,让游客始终保持新鲜感。


忧:不文明行为让展馆“很受伤”


如潮的游客让赵力感受到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激情,可汹涌的客流也给博物馆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为了让游客近距离“深入”昆虫世界,一开始,博物馆设置了显微镜台,用电子显微镜展示昆虫的细节。没想到一些好奇的孩子试图将电子显微镜抱起来,拖断了电缆、数据线,导致这个价值数万元的设备无法使用。


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展馆内的多媒体电脑展示系统。开馆首日,36台触摸式多媒体电脑展示系统就黑屏了一半。“经常被游客拍打,屏幕移位、插座松动是常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半个月里,这些展示系统已经维修了三次。


而 “禁止拍照摄影”、“请勿触摸”等标识牌,也常常被一些游客视若无睹。展厅内时时闪起的闪光灯,让工作人员担心不已——为了确保标本处于最佳储存状态,整个博物馆的温度、湿度、灯光都要特别调控设计,不含热度和紫外线;而摆放在展台上的玻璃钢昆虫模型,竟在开馆第一天就被掰断了一条腿。


“国内博物馆普及度没有国外那么高,人们对博物馆文化的适应度还有欠缺。”在副馆长赵希看来,博物馆改变学术性浓厚、知识灌输强度大的呆板形象,以互动、娱乐的方式走向民间已经成为趋势,而普通观众更理性、更礼貌地接纳博物馆文化,只是时间问题。


记者手记:


一座城市的文明再考量


华希昆虫博物馆开馆时,曾有一家海外媒体评论说,这是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推动科研水平发展的表现。更多舆论则认为,这是成都城市经济实力跨越发展推动城市软实力提升的表现。事实上,这更像是一场对城市文明坐标的再考量。


博物馆文化的复兴,是社会需求重心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的必然表现,当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走近公众的生活,公众又应当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


这是个难题,也是一个契机。免费博物馆将人们吸引进文明的大门,它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丰富的藏品,更是文化的洗礼,社会教育的生动形式。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样的契机,提高市民素质,以匹配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


正如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所说: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文明,是我们不断的追求。而如何面对那些沉睡的文化、历史、艺术乃至自然奇迹,将成为这条文明长征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四川日报记者 夏丽莎 文/图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