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新闻报道
中文资讯 外语新闻 返回首页
中文资讯 / CHINESE NEWS
《光明日报》头版聚焦成都博物馆建设(《成都商报》2014年4月14日)
作者: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19-09-23

安仁古镇上,刘氏庄园与建川博物馆聚落声名鹊起;洛带古镇上,以专题性收藏为特色的博物馆带动了民间技艺的传承;青城山脚下,与自然交融的系列博物馆成为游客的新去处;天府新区里,占地200亩的民办博物馆聚落已经成型……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将博物馆建设作为文化强市的突破口,给政策、给资金、培养人才,各类文物、专项收藏如雨后春笋般从仓库走入展厅,从民间走向大众。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成都已有经过批准、按照标准设立的各类博物馆109座,在国内城市中居于前列;其中民办博物馆67座,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国民办三级博物馆仅有11座,成都一地就占了5座。


将收藏从仓库中“解放”出来


“对民间收藏家而言,做博物馆是最终的归宿,也是最好的选择。对城市而言,博物馆犹如血脉,是文化品位、软实力乃至竞争力的体现。”成都门里博物馆馆长陈冬如是说。


作为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文化遗存丰富,海量的民间收藏成为洞察历史发展的重要物证。但过去,这些收藏大多秘不示人,仅供收藏者自我欣赏或小范围交流,公众无从知晓。“这对文化遗产形成了惊人的浪费!”成都市博物馆协会会长朱树喜直言。发掘、发现民间收藏,将文物藏品从仓库里“解放”出来,动员全社会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形成文化研究交流与展示的新氛围,是成都这座城市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方式。


经过充分论证,成都市出台了支持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从政策、资金、信贷、税收、土地使用等多个方面,为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开绿灯,充分激发社会办博物馆的热情。成都制定的博物馆发展规划明确,要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座博物馆,其重点在于激活社会力量,形成博物馆发展的“一个中心”“三个群落”———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整合民间资源,建设“成都民办博物馆聚集中心”,形成现代服务业要素配套完善的新型民办博物馆发展示范基地和推进全市民办博物馆集群发展的“龙头”;在近郊的安仁古镇、洛带古镇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青城山建设三大民办博物馆群落。


马未都:太羡慕成都的博物馆

去年一年,华通博物馆的参观者超过10万人次。这家民办博物馆的藏品多达5万件,展厅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有书画艺术、汉陶艺术、青铜文明等12个展区。成立时间不长,却已获得“国家三级博物馆”称号。


华通的成功,来自于成都市文化部门及国有大型博物馆的扶持与帮助。2011年,国家文物局启动的“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民办博物馆”在成都试点,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对口帮扶华通博物馆,华通的教育服务、开放管理和工作制度得以优化,员工们到国有博物馆学鉴赏、学展陈,一批专业人才迅速成长。华通博物馆也成为市级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了具备国际一流水准的文物检测研究中心,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进一步提升。


“把新博物馆扶上马,把老博物馆做大做强”,对于建设规范、发展较快的博物馆,成都市给予专项建设资金支持。2011年,成都市落实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960万元,2012年落实资金1200万元,去年增长到2400万元。收藏名家马未都感叹:“太羡慕成都的博物馆了!”


不仅如此,成都市每年还对博物馆的建设进行评估,针对博物馆馆长开设专业的系统培训班,推动博物馆的正规化建设和不断升级。


传承活态的文明


在成都的博物馆里,可以读懂历史,也可以读懂生活。更重要的是,每一座博物馆都与过去隔着玻璃看文物不同,观者可以参与其中,体验活态的文明传承。“回归博物馆最基础的存在价值,就是教育大众和传播良好的价值。”许燎原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馆长许燎原说。

成都蜀锦蜀绣博物馆馆长钟秉章说:“到博物馆来,就知道成都为什么叫锦城,为何有锦江了。”在这家博物馆里,织工们当场织锦织绣,展现成都活的历史,也留住活的技艺。川剧、川茶、水井坊等系列博物馆无不将技艺传承与就业等紧密相连。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项古老技艺的传习所。


华希昆虫博物馆,是我国收藏蝴蝶标本数量最多的博物馆,这里珍藏的昆虫超过40万只。但最吸引人的,是人工养殖、精心呵护的昆虫活体。来到这里的孩子们,看到的是刚刚破茧而出的大蚕蛾、处在茧状态下的凤蝶、绅士般的竹节虫。


每到暑假,“关爱留守儿童·奇妙博物馆之旅”公益活动就会启动。如今,有关方面已组织2000多名留守儿童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刘氏庄园、杜甫草堂等。同时,由众多博物馆与成都市大中小学共同举办的“博物馆之友”活动也搞得热热闹闹。博物馆将为各学校提供志愿者服务岗位,并且不定期派遣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介绍博物馆知识,为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延续活力。


(原载《光明日报》4月11日01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