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新闻报道
中文资讯 外语新闻 返回首页
中文资讯 / CHINESE NEWS
昆虫世界里的科普初心(《四川科普作家》20241231)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1-08

四川科普作家|第247期:昆虫世界里的科普初心——专访我会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力

秘书处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 2024年12月31日 19:43 四川

 

本刊讯(颜菁菁)在太阳系有一颗叫地球的蔚蓝星球上,有一种叫昆虫的动物界大族群,以其繁多的种类、庞大的数量和广泛的分布,成为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居民。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凭借着对昆虫世界的无限热爱与坚守,在昆虫科研探索与科普推广的道路上留下了闪耀的足迹,成为国内知名的昆虫学家。近日,协会派出采访小组,对赵力进行专访,探寻他与昆虫之间那些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赵力的童年充满了与昆虫相关的美好回忆。他喜欢拿着捕虫网在花丛中追逐蝴蝶,在水塘边捕捉蜻蜓,每逢打雷下雨前,还会蹲在地上专注地看蚂蚁排队搬家。四五岁时,他便对树上的星天牛、裹着泥巴的蚯蚓、绿草间的红瓢虫、颤动翅膀鸣叫的蝉等各种各样的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许多父母眼中,昆虫可能会咬人、有毒,还会耽误孩子学习,因而不让孩子触碰。然而,赵力的父母却与众不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儿子对昆虫的痴迷,并始终给予最大的支持与鼓励。在赵力所著的《图文中国昆虫记》自序中,他提到:我幼时对昆虫的兴趣,得到了父母极大的包容和支持。我父亲曾说,我从小喜欢昆虫,就让我尽情的玩吧。那时,赵力的父母常常一起动手,用家里蚊帐的细纱网和长竹竿制作捕虫网,用纸盒、塑料薄片等制作装昆虫的盒子。不仅如此,他们每个月都会从微薄的工资中省下钱来,为赵力购买有关昆虫知识的科普书籍。对于书中赵力看不懂的内容,身为工程师的父亲会耐心地一句一句解释给他听。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父亲还会亲自骑着自行车驮着帐篷,带赵力去深山密林寻找昆虫,教他现场观察和记录昆虫的习性。在暑假,父母甚至会专门送赵力坐上从成都开往雅安的长途汽车,让他到雅安山区的亲戚家,去山里植被丰富茂盛的地方观察昆虫。在父母的支持与引导下,赵力对昆虫的了解日益加深,也发现了更多昆虫世界的有趣奥秘。


(图:赵力亲手缝制捕虫网)

6岁,赵力开始用大头针钉在纸盒上,将自己扑来的蝴蝶制作成他的第一个蝴蝶标本


16岁,在盐道街中学开办个人第一个生物标本展

19岁,独自一人骑行500公里到达川西高原,拍摄到刚刚羽化的被誉为高原精灵”——绢蝶,成为第一位拍摄到绢蝶生态照片的中国人。 

20岁,赵力在横断山区发现了全球第一只舜目黛眼蝶,为蝴蝶家族增加一个新物种。

23岁,赵力在海南岛南部的最高峰尖峰岭,耐心守候7天,拍摄到世界著名的珍稀梦幻之蝶”——金斑喙凤蝶,成为世界上近距离拍摄金斑喙凤蝶的第一人



32岁,赵力所著我国第一本最详实的昆虫科普图谱——《图文中国昆虫记》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39岁,建成国际学术界公认全球收藏中国蝴蝶种类最齐全的博物馆”——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42岁,赵力第一次发现并命名中国巨竹节虫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全身长达64厘米。


44岁,赵力还捕获了第一只世界上最大的蚊子个体”,翅展达到11厘米。


 

在几十年如一日对蝴蝶等昆虫的不懈探索中,赵力的足迹遍布中国盛产昆虫的地区,行程约30万公里,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从新疆、西藏到宝岛台湾,他的身影无处不在。他始终保持着对昆虫世界的好奇与新鲜感,并将自己童年时期的小小兴趣,发展成了如今终身追求的科普事业。他拍摄的昆虫照片多达20余万幅,出版了多部专著,发表的论文和科普文章达数百篇。其中,他出版的著作《中国鳞翅目——蝴蝶》厚达2000余页,收录照片上万幅,是世界上记录中国蝴蝶种类最为齐全的专著。

作为高级生物和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师、中央电视台(CCTV)科学顾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全球鳞翅目(蝴蝶与蛾类)调查计划中国区首席专家,以及WWF(世界自然基金会)、CI(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等国际著名自然保护组织特邀国际专家组成员,赵力的研究填补了多项中国昆虫研究的空白。

201161日,由他主持创建的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该馆被众多媒体称为亚洲最大昆虫博物馆,其展出的昆虫标本达2万余件,在亚洲各国昆虫博物馆中名列前茅。该馆的展出重点为按照科学分类,系列化展示出四川蝴蝶和观赏昆虫各个种类,也包括大批世界各地奇特昆虫。而其馆藏更是超过100万件,涵盖了世界最大与最小的昆虫种类、各国评选的国蝶等,来自6大洲70余国的世界蝴蝶和观赏昆虫数万种,以及大量昆虫化石、文物、艺术品、文献资料等,许多藏品在世界上堪称独一无二,其中属于世界之最的昆虫达70余种,共获得3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为了保护和研究中国珍贵的昆虫资源,馆内收藏有大量我国各地的蝴蝶、昆虫标本。其中蝴蝶占我国已知种类的95%以上,这其中绝大多数蝴蝶标本都由赵力亲手采集、制作而成,每一只蝴蝶标本背后都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其中所遇艰辛,非常人所能及。也正因如此,他被媒体和学术界誉为中国蝴蝶王子。赵力多年对昆虫的收藏和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对我国丰富昆虫资源的认识,也让人们见证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神奇与独特。


与亚洲大多数仅重视展示的昆虫博物馆不同,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与多家国际顶级权威昆虫学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具备雄厚的科研科普基础。作为我会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力一直致力于将博物馆打造成科普课堂,不断加大青少年的文化科普工作力度,让更多青少年认识昆虫、爱护大自然。2024年,该博物馆接待观众近九十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占一半以上,开展讲解、社会教育、讲座等科普活动近1500场。

同时,赵力和自己的博物馆团队,还通过开展科普讲堂进校园、科普微课堂、昆虫实验秀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充分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助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仅2024年,博物馆开展进学校的讲座和展览等活动就达41次,现场直接参与活动的学生近3万人次。此外,博物馆新制作的22部昆虫科普短片在网络传播,累计点击率超过五千万次。20241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对222家二级博物馆进行运行评估,全国仅有40家博物馆被评估为优秀,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赵力的事迹还被教育部收入新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材。

赵力在与昆虫共舞的岁月里,不仅揭开了昆虫世界神秘的面纱,更将这份对科普事业的热爱与专注播撒向四方。他的每一次发现、每一本著作、每一场科普活动,都在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科普推广的事业中,去探寻那些隐藏在世间万物背后的科学奥秘,让我们共同期待赵力在未来继续带领我们领略昆虫世界无尽的魅力与惊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推动科普事业发展作出更为卓越的贡献。(责任编辑:郑洁)


个人小传


赵力,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从事昆虫及自然史研究,系高级生物工程师,中央电视台(CCTV)科学顾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全球鳞翅目(蝴蝶与蛾类)调查计划中国区首席专家,WWF(世界自然基金会)、CI(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等国际著名自然保护组织特邀国际专家组成员,成都博物馆协会副会长。他创建的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处于国际行业领先地位,被众多媒体誉为亚洲最大昆虫博物馆。该馆坚持公益,2011年建成并免费开放,展示水平在亚洲各国昆虫博物馆中首屈一指,迄今已经接待观众超过千万人次。该博物馆珍藏有来自6大洲70余国的超过100万件昆虫标本,其中属于世界之最的达70余种,许多藏品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是国际学术界公认全球收藏中国蝴蝶种类最齐全的博物馆,获得过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2018年,该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我国1700多家非国有博物馆中首批4家国家二级博物馆之一。2022年2月,又被中国科协认定为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此外,还获评国家5A级社会组织、四川省省级科普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四川省文博研学基地、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成都市科普基地、成都市科普示范单位等。 赵力对以四川省和中国西部地区为重点的昆虫研究历史达30余年,出版专著及拍摄纪录片数十部,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数百篇。曾主持设计和建设过多家博物馆的蝴蝶及昆虫陈列厅(馆)。他在出版的著作《中国鳞翅目——蝴蝶》达2000余页,照片上万幅,是世界上记录中国蝴蝶种类最齐全的专著。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文中国昆虫记》则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同评定为向青少年推荐的一百本优秀图书。该书也获得了杨振宁、李政道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为评委的“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他与谷歌公司合作,主持在谷歌网络上建设的10亿像素级超高清数字昆虫博物馆,为世界唯一超高清线上昆虫博物馆。赵力近年来与央视等媒体合作拍摄的五十余部科教纪录片,分别在央视“地理中国”“是真的吗”“文明密码”等多个栏目播出,网络点击率超过八亿次,为中国题材昆虫纪录片最高。其事迹多年来被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央电视台、美联社、法新社、《每日邮报》、今日俄罗斯、《朝日新闻》等数千家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被媒体和学术界誉为“中国蝴蝶王子”和“中国的法布尔”。近年来,他和他创建的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促进了世界对我国丰富昆虫资源的认识,见证了我们身边这片土地的神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