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第一个周末,和往常一样,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从成都市城区出发,去往青城山脚下的博物馆。华希昆虫博物馆曾被媒体称为“亚洲最大昆虫博物馆”,展出昆虫标本2万余件,馆藏则超过100万件,2018年被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查看了运行和昆虫饲养情况后,拿上头灯,赵力就出门上了山。博物馆门前花开后,飞来了“嗡嗡”的中华蜜蜂,山路上的溪水里石蝇、蜉蝣等水生昆虫的幼虫萌动;天气不错,除了常见的蝴蝶,还遇到了枯叶蝶。
更多的昆虫还要等待,尽管3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万物的复苏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期“顺时· 让美好发生“,美好生活探寻官、成都银行陈佳欣和赵力一起,走进天下幽的青城后山,用心聆听、感受隐秘的、逐渐苏醒的昆虫世界。
喜欢虫子的“少年”
“你们是虫子。”小说里用它展示了三体人对人类的蔑视。然而三体人不知道,这颗蓝色星球上还有赵力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着虫子。
“从小就喜欢。”一说到昆虫,赵力就成了一个手舞足蹈的“少年”。生活里的瓢虫、金龟子、蚂蚁总能让那个四五岁的孩子安静下来,仔细观察。他记得,自己做的第一个蝴蝶标本是六岁时,“把一只蝴蝶钉到纸盒上。”他的房间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爬的、飞的——屋里总有他捉到的各种昆虫。中学生赵力有时间就背上帐篷,骑着自行车进山找昆虫,“时间最久的一次,在外面待了一个多月,几乎跑遍了川西的高山草甸。”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大三时,赵力在大邑县山区发现了一个蝴蝶新种并发表,“过去四川的蝴蝶新种均为国外专家发现,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发现。”1996年开始,他撰写的《四川省蝴蝶》和《中国鳞翅目——蝴蝶》等书相继出版。
2011年5月1日,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在都江堰市青城山脚下开放,赵力担任馆长。凭借数十年对四川省和中国西部地区为重点的中国蝴蝶等珍稀和观赏昆虫研究,馆内收藏有大量的蝴蝶、昆虫标本,其中蝴蝶占我国已知种类的95%以上,昆虫标本则包括20多个目的种类,达数万种,一度被媒体称为“亚洲最大昆虫博物馆”。
满山、四季的动植物朋友
从家到青城山脚的博物馆车程1个多小时。每周赵力要去一趟博物馆,再爬一趟青城山。
和平常游客不大一样,赵力上山下山都算不上快,“一个来回要5个多小时,因为要观察物候信息。”下山几乎都在天黑后,故而他的爬山装备里会多一个头灯,“有很多特殊的动物会在晚上出来,白天见不到。”
赵力记得,中华蜜蜂几乎从春节开始就有,“只要天气好,就会出来——和成都人民一个习性。”而要想在青城山听到第一声蝉鸣,常常要等到3月20日前后,“最早的一次是在3月8日。”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他会期待在山路上遇到峨眉树蛙,“冬眠苏醒后,它们便开始求偶——经常是水塘上方的一株树上,集合了数十上百只峨眉树蛙,雄性发出响亮的鸣叫,雌蛙循声而来,开始一场派对。”4月的山路上,还有可能遇见峨眉红眼蝉,“它只出现一个月左右,到5月中旬就会消失。”
2022年10月15日晚上,从青城山下山途中赵力遇见了黄缘短角窗萤:深秋的暗夜,萤火虫的光在海拔1000多米处一闪一闪。赵力介绍,黄缘短角窗萤是2001年才发现的新种,2017年出现在青城山,“和一般萤火虫不同,它们更喜寒,最晚11月中旬左右还能见到,并且随着季节越深往低海拔迁徙。”
要说的可太多了——一座青城山,他从2011年爬到了现在,不说满山的动植物,仅上山的路线赵力都走出了六条。
慢下来 用心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从青城山脚的博物馆到家的车程更快,不到1小时,“下山后是夜里,路上车少。”
在赵力看来,博物馆开在山下,每周能上山赴一场与各种动植物的“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活里实现,“恍惚间有‘归隐田园’的感觉。”
“但也不是归隐,平时我在城市里生活。” 身处现代生活中,赵力还有更多事情:近期他正忙于整理国家级博物馆考评资料,不久前还有媒体约他参与野外视频拍摄,赵力不清楚时间是否能安排得过来,电话不时响起——还有不少科研项目合作找来。今年赵力要留出一些时间给科考,受疫情影响,上一次外出科考还是2021年了。他也会焦虑,比如博物馆未来的发展。
“当下的生活状态我很满足。”赵力表示,自己从小喜欢自然,如今以兴趣为职业,“博物爱好与生活交织在一起,很享受——也只有沉浸其中,才能做得更好。”赵力说,其实每一个人,只要慢下来,用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就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红星新闻记者 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