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博物馆是永远不可能盈利的,但是可以想办法让它维持下去。”这是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的看法。他的观点也得到了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的认可,“做民营博物馆不是为赚钱,只是想分享我的收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截至目前,成都市共有博物馆169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15家。红星新闻记者在与多位馆长的交流中发现,一家民营博物馆维系生存的条件,除了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外,也要根据自身特色,探索出多种运营模式。
组建专业团队用技术服务反哺博物馆
民营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不同的地方在于,馆内运营模式的灵活性——通过自身优势,将其变成能对外的技术服务,这是很多民营博物馆的首选。
曾年交税额达700万元的国家二级博物馆——崇州天演博物馆,在这方面经验丰富。这家博物馆的化石修复技术名列全国前列。“我想留住更多人跟我一起‘玩’。”馆长王小兵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为了筹备一支国内优秀的化石修复团队,他曾不远万里,耗费上百万元邀请国外专家前来授课。也曾为留住技术人才,无条件支付高额工资。就连他自己,也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的硕士。在他看来,只有让博物馆自我“造血”机制完善,才能充分扩展馆内的设施,让更多地质古生物标本被游客看到。
无独有偶,成都三和老爷车博物馆从建馆初期,便组建了一支国内老爷车修复团队,师傅们精湛的手艺在全国首屈一指。该馆副馆长周震介绍,最初收集老爷车时,很多车辆都需要修复和翻新,“比如这辆银色的劳斯莱斯幻影,在买回来时是通体银色,现在我们把它修复翻新成了蓝色,依然展示着风采。”他说,馆内的修复团队主要由修复工龄长达20年以上的老师傅作为班底,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逐步建成。起初只是为了满足自家藏品的修复,如今,慕名而来寻求帮助的老爷车涉及全国各地,逐渐成为了馆内重要对外服务的技术项目。
拾野自然博物馆有一间800平米的修复室,老师傅们制作的标本,在合格的暂存条件下,50年不会损坏,并能让动物神态栩栩如生。“我们馆内本身需要动物标本制作工艺,同时也不定时向各生态、自然保护区提供技术输出,如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在各大保护区內都会有相关展馆,馆内的展品特别是骨架类标本便需要我们的技术服务。”副馆长龚建华说,他们的标本制作师傅手艺独特,技术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
研学游、数字文创探索更多盈利可能
你是否幻想过,在博物馆内搭建帐篷,开启一场特别的博物馆夜晚之旅?在2020年前,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馆曾开启“博物馆奇妙夜·我爱大自然”研学活动。活动从晚上7点开始,离开父母、独自开启博物馆自然之旅的青少年们,会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与变色龙、大蟒蛇等来一场亲密接触,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随后,他们还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动物标本。等到夜深,提上马灯,在博物馆内搭建的帐篷里,青少年们或许会做一场与大自然、博物馆有关的美梦。
研学游课程曾一度成为拾野自然博物馆的主要盈利来源。“我们是科普教育基地,疫情前每年大概会有2万学生参加我们的研学项目,盈利金额近百万元。”龚建华说,如今,活动虽然停滞下来,但他们仍然选择继续“倒贴”做这一工作,“学生不能出来,我们便送课程进学校。因为我们的初心是做科普,让更多学生和我们一起成长,或许这能改变他的一生。”
华希昆虫博物馆(陶轲摄)
华希昆虫博物馆也开设了独具特色的研学项目,在2020年前,每年都会有几万名学生参与他们的研学游,年收入几十万。赵力认为,“研学是很多民营博物馆的选择,利用自我特色,开展丰富多样的课程,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生活,也让他们能探索自己能力的更多可能。”
如今,几乎所有博物馆都有自己的文创产品,如何做到独特和唯一,或许是博物馆共同探索的目标。
华希昆虫博物馆有超百万件藏品,但他们不卖任何昆虫标本,在赵力看来,这些标本有不少属于珍稀种类,有的标本甚至属于全球唯一,他实在不舍。“昆虫标本不能变现,就做线上数字藏品。不可能所有人都有机会到博物馆来看看,就把馆藏藏品带出去。”赵力说,如今NFT在全球风靡,他正在和团队一起将馆藏昆虫标本制作成数字产品,并将于今年向全球发售。
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刘海韵摄)
华希昆虫博物馆(陶轲摄)
在博物馆的数字化打造上,赵力一直坚持要搞就搞全球最先进的。早在2018年,他就与谷歌公司合作,打造了十亿像素级、超高清网络实景昆虫博物馆,这在全世界600多家昆虫博物馆里是唯一的。目前馆方正在开发的数字藏品,使用的是上海交通大学一个研究团队正在开发中、尚未正式命名、被项目负责专家称为“时域”的三维展示技术。这项技术是将昆虫藏品进行高精度的、不同光线下的扫描,每件标本都需要利用价值数百万的、专门针对特定尺寸标本开发的扫描仪器,进行20-30个小时的漫长扫描,产生一百多个G的数据。目前项目前期数据准备已接近完成,下一步他们将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艺术设计,将肉眼无法观察到的昆虫细节和特殊色泽,艺术化地呈现出来。“昆虫的受众没有年龄限制,且国内外都很关注,所以我对这一项目寄予厚望。”
馆藏价值最大化维持博物馆各项运营
看过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的观众,都会被其中优雅华贵的老爷车吸引。但你知道吗,出镜的五辆主演座驾均来自成都三和老爷车博物馆。作为目前国内“馆藏级”经典车数量最多、展陈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最为完备的民营老爷车博物馆,这里的藏品还曾出现在电影《金刚》《危险关系》《叶问》《美人鱼》等中。周震说,三和集团重金打造的老爷车博物馆,总体投入超4亿,此外,每年的各项运营开支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自开馆以来,包括老爷车租赁在内的经营业务,每年会增长30%以上,其最大的财富主要来自于藏品。
将馆藏价值最大化的还有华希昆虫博物馆。在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后,他们每年都能够从成都市申请到文化产业和免费开放两类项目资金。此外,根据最初签订的协议,都江堰政府每年也会有固定补贴。据赵力介绍,建馆时共使用资金4000万,但并不包括馆藏标本,“前些年,国家文物局在某平台上对我的这些标本进行了估价,有2亿左右。”他说自己对标本的价值并不在意,只希望所有的标本能够有科学的保存地。他为这座博物馆的投入也远远不止这些,赵力介绍道,近些年,为了更多地介绍昆虫,他参与了拍摄纪录片、出版书籍等,得到的几百万经费,全部投入馆内,用于开发研究、展陈运用。
拾野自然博物馆的馆藏除了标本外,还有活体动物。“我们馆有个特殊的情况,其他馆停工停产,只需要保证人员的基本工资,但是我们不行。”龚建华说,因为馆内还有部分活体动物需要饲养,每天的吃、喝、玩乐依然需要专业人士的照顾,“我们每天都会去超市采购,且每个动物都有单独的食谱,比如今天采购火龙果3斤、葡萄2斤、肉类20斤,还要按照科学比例分配。”他统计了一下,动物每天的食物耗费均在千元左右。
虽然在经验上,民营博物馆都有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但对于未来,大家都充满了信心,在他们看来,做民营博物馆是一个需要长远投资,不断坚守的工作——属于有生命的文化事业。
“不管通过何种方式盈利,都是为了让馆内藏品得到更好的保存,不让博物馆成为城市负担。”赵力说,在他的了解中,大多数收藏大家去世后,都会把自己的收藏捐赠给国家,变成社会公共财富,因为只有收藏家才最理解藏品的价值,也只有博物馆才具备保存藏品的条件,让藏品能够有永久延续。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曾琦 实习生 张人杰
摄影记者 王欢
编辑 李洁